早在1976年,有关人员采用开沟撒播种子的办法,使人工接种管花肉苁蓉(大芸)获得成功。但由于种子用量很大,而野生种子资源匮乏,价格昂贵,致使该技术无法推广。上世纪90年代初期,屠鹏飞到和田开始系统研究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1999年,和田地区成立了管花肉苁蓉产业化研究课题组,与屠教授联合开展人工繁育的科研攻关。2002年8月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宣告成功。此后和田地区的人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15年末已达50余万亩。从中,农民获得增收,环境沙漠化得到抑制,管花肉苁蓉产业化开发也得到原料的基本供应。
管花肉苁蓉在原产地和田获得人工种植技术突破和推广,无疑是和田对人类大健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然而,规模化产业开发的缓慢进展又严重制约了和田此项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西域苁蓉与屠鹏飞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历经20余年不懈努力,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立足和田,潜心钻研,从管花肉苁蓉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接种生物学、栽培种植技术研究,到人工育种、规模化种植推广、有效成分提取、保健临床应用、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实施了浩大的系统工程,突破了国际上寄生植物人工种植的多项技术难题,研究和解决了管花肉苁蓉大面积良种繁育、人工栽培、高产稳产种植一系列经济技术难题和加工核心技术,并建立起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为管花肉苁蓉的产业化开发辛勤耕耘、精心布局,从良种繁育、种植技术指导到鲜品收购,与地方政府联合实施了完整配套体系和规范,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在促进红柳种植防沙治沙的同时,统筹规划和布局管花肉苁蓉大宗天然资源的发展和控制。
包括以育种与栽培为主的生态农业;以鲜品加工、功能成分提纯为主的绿色工业,和以植物提取物及系列保健食品营销为主的特色商业三大有机组成部分,正在努力构建的管花肉苁蓉特色产业链碳汇生态系统已经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