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寄生植物——肉苁蓉

西域苁蓉
2022-08-30
肉苁蓉花.jpg

全寄生植物是指体内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制养料而依靠吸收寄主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以维持自身生活的一类植物。在新疆这样干旱或半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分布着3科4属11种之多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寄生植物,肉苁蓉即为其中一种。肉苁蓉主要寄生于藜科梭梭属梭梭柴和白梭梭以及柽柳的根部。肉苁蓉植株高80~100厘米,地下茎黄色,肉质肥厚,肉质鳞片叶密集;顶生圆锥花序;蒴果,卵形;种子褐色,多数,极细小,椭圆状卵形,具网纹与光泽;胚后熟,花期5~6月,果期6~7月。

肉苁蓉为列当科肉苁蓉属多年生专性寄生草本植物,该属全世界约20种。肉苁蓉为我国濒危物种,也是传统名贵的中草药,其带鳞叶的肉质茎为主要的药用部分。作为补益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效,主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血枯便秘等症。其在补肾阳方剂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有“沙漠人参”之称。

肉苁蓉在世界上的分布主要是在北半球温暖的干旱地区,从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经非洲北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哈萨克斯坦,到我国西北部内蒙古都有分布。在我国,肉苁蓉主要分布于北纬36°~37°范围内的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河西走廊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西横跨内蒙古、陕、甘、宁及新疆等5省区。

新疆是我国梭梭灌木林分布最为广阔的地区,也是我国肉苁蓉的主要产区。据新疆中药普查办公室1986~1988年对肉苁蓉自然分布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从新疆西部艾比湖洼地西麓,至东部新疆行政边界,从额尔齐斯河北岸,向南抵天山北麓广阔区域的荒漠生境上都有肉苁蓉生长,并形成一个肉苁蓉连续分布区。

在北疆的奇台、木垒一带,肉苁蓉的寄主——梭梭分布于海拔700~1200米的山前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生长在土壤为沙砾质碱化棕钙土和砾质石膏灰棕荒漠土中,在长期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梭梭形成了耐干旱、耐高温、耐严寒、耐盐碱、耐贫瘠、抗风沙等特性。盆地南部广阔的冲积平原的荒漠灰钙土上,分布有大面积的梭梭。在处于原始阶段的龟裂土上,梭梭生长较差,多半着生耐盐的小灌木和猪毛菜等类植物。

肉苁蓉干.jpg由于寄主植物梭梭所生存的环境,使得肉苁蓉适宜生长在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的沙漠环境,以及透气性好、偏碱性的沙壤土中。肉苁蓉的花为两性花,花冠较大,花药中花粉量大,蜜腺较发达,开花时有香味,颜色多样,属于虫媒花或异花授粉植物。为其传粉的昆虫主要有蚂蚁、苍蝇、叶蜂等。肉苁蓉的繁殖策略为异株异花授粉,结实率及结实质量均优于同株异花授粉。肉苁蓉的种子属于球形原胚类型,胚发育简单,由数十个细胞组成,无胚根、胚轴、胚芽的分化。由于种胚发育不完全,需要生理后熟而引起的胚休眠和因种皮具蜡质透性差的种皮强迫休眠,结果导致肉苁蓉的种胚要经过两个冬季才能完成。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肉苁蓉种子的休眠是适应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冬季严寒的结果。种子传播要靠风力与洪水携带的方式进行。肉苁蓉种皮上有果胶质,可保持种仁水分;种子吸水力强,可以诱导寄主植物梭梭的毛细根向种子延伸并接触形成寄生关系。

通常,寄生植物种子萌发时需要有来自寄主植物的萌发刺激物质,即在种子萌发前,由寄主植物释放化学信号,激活休眠种子内部酶的活性,从而打破休眠、促进萌发。在自然条件下,肉苁蓉种子需要接受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刺激才能萌发,起初是从种子的珠孔端(即形态学的胚根端)生长出一个管状突起,称之为“芽管状器官”,与寄主的根接触、穿刺和连接。其前端在与寄主植物根的接触处膨大,最后产生一个“瘤状物”。随着寄主植物根的生长和分化,“瘤状物”逐步长大,约2~4周后,直径达0.1~0.3厘米,其前端伸入寄主的皮层内,此时“芽管状器官”逐渐萎缩并脱落,而在“瘤状物”上,远离寄主根部的一端分化产生芽原基,发育为肉苁蓉植株。

肉苁蓉的长势、直径、重量和质量与梭梭的生长状况成正比。除此之外,与寄主生长地区的土壤质地与土壤剖面结构有关。在沙质土壤生长的肉苁蓉,具有生长快、植株直立、茎的大小较为均一等特点;在普通土壤或黏土中生长的肉苁蓉,其形状一般不规则。肉苁蓉不同植株之间的形状有差别,同一植株各年份生长的形状也有差别。不同的土壤质地,寄生点的深度也会不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