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保健,男性为了保养男性性功能,女性为了养颜补气血,吃些药食同源的保健品或补益性功能的食品,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
保健养生之道,药补不如食补。人们都听说过“药食同源”或”医食同源”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早已形成。回归自然,药食同源作为一种养生观念,从吃、喝入手,让大家吃出健康、吃出长寿、吃出文化、吃出美丽。严格来说,医食同源这一说法与养生有关。在最早的中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就说明了这一点。
药食同用,除基于二者同一来源的原因外,主要基于食物和药物的应用皆有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药食同理。数千年来,医药同宗、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用已成为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一大特点。在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药食同用的例证,如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为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以收到防治疾病的功效。而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不少药物,如枸杞、肉苁蓉、淮山药、黄芪、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从而提高了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共收植物性药物252种,动物性药物67种,基本包括了现代中医的常用药物,书中不但记述了药物的名称、性味、药效和主治,而且也记载其异名和产地。这本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采用三品分类法。三品即上、中、下三品。其分类原则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神农本草经》)
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所说的“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等,显然属于养生防病的内容,亦即提示上品药大多可作为保健养生、延年益寿之用,大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补肾壮阳之功。如肉苁蓉、冬虫夏草、人参、黄芪、枸杞等,可以久服,对养生有很大作用。
可见,食物和药物是有其界限的。理论上,“上品”的药可以兼作食物使用,而且比一般的五谷具有更好的强身价值。“中品”的药因人而宜,需要区分不同的体质。对于有的人来说相当于吃滋补营养品,对有的人来说就不适用。“下品”的药原则上只用于治病,不应作为食物使用。
历代各类综合性著作中,也多有药食同源的记载,许多本草中所介绍的药物,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天然食物。药食同源养生天然健康,已成为养生新趋势。